2009年斯里兰卡内战彻底结束,斯里兰卡的旅游业开始从重创中逐渐恢复。2011年我有机会前往斯里兰卡进行旅行和考察,发现斯里兰卡的中国热正在兴起。
斯里兰卡的华人移民并不多,根据斯里兰卡移民和出入境管理局的统计,2010年斯国共有7844名中国人持有“雇佣签证”,加上历来的移民,目前为止大概仅有一万多华人。近代最早从中国移居斯里兰卡的华人来自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一批湖北人为躲避战乱,从汉口码头出发,远涉重洋,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扎下了根,这批湖北人以牙医为主。
第二批是1940年从山东出发来到斯里兰卡,专做丝绸和杂货生意。这两批移民总人数大约千人左右。作为近代斯国首批中国移民 ,他们为中斯历史开拓了新局面。
现代的一波移民潮从七十年代中国与斯国开展大型项目开始,例如援助建设斯国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项目,一批专业人士以及工人跟随项目从中国来到斯里兰卡。但人数始终不是很多。九十年代开始,一小批中国人不顾斯里兰卡内战的风险抵达斯国开拓生意。
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一直非常稳定、友好。一方面斯里兰卡很早就与新中国建交,而中国从七十年代起就援助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经历内战这么困难的时期,中国始终给予支持和援助。双方的互信建立在互助的基础上,属于非常良性的友好外交关系。
由于斯里兰卡与中国政府的关系稳固,如今几乎所有的斯里兰卡大型建设项目,都有中国公司的身影。而中国也不断加大在斯里兰卡的投资和援助力度。2004年,中国在斯里兰卡的投资大约在三亿美元左右, 到2011年底,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投资达到65亿美元 。 最近斯里兰卡宣布在2012-2015年投资210亿美元或者GDP百分之6.5用于基建项目上,中国将会得到其中的大部分。
和平之后的斯里兰卡,各方面建设百废待兴。2011年我到达斯国时,所到之处无论是商业大厦、居民建筑、公共建筑还是交通建设等,整体面貌大致相当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景观。中国的生意人、工人、专业人士也随着各项目的展开来到斯里兰卡。由于中国公司帮助建设的都是国家大型工程,因此斯国上层社会对中国的科技、商业等层面的工作人员接触机会较多,而大型工程又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因此,中国经济的发展,技术的熟练以及中国文化的神秘都使得从上层到普通百姓都对斯里兰卡对中国充满好奇、敬佩和热爱。
我的一位在斯国的朋友是科伦坡警察总署的一名高级探长。他的孩子就读于私立贵族英文学校,不过,他对中国充满了热情。他说:“我明年打算去中国考察,带我的孩子去文化浸濡,我要让他跟我一起去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不多言的他说起中国,语气很坚定而沉稳。
在斯国老城加勒,我们走进博物馆看郑和下西洋的展览以及沉船宝物展,斯里兰卡的参观者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纷纷用不怎么熟练的英语跟我们交流。“我们跟中国有很长的交往历史。对吗?看看,这些,多么有意义。”
旅店的老板更是希望我们能通过网络帮他宣传,“现在越来越多中国客人来我们国家旅行了。欢迎他们来我们的旅店,一定有优惠。”就读英语私立学校的大学生则在问我们,怎样才能到中国留学。珠宝商人更是盯着我们足足谈了两个小时,不愿让我们离开,因为他“想把斯里兰卡的宝石卖到中国去”。该怎么去中国?怎么把宝石卖给那里的中国人,是他一直在跟我们打听的课题。
直到前两天,距离我上次去斯国的旅行考察已经两年半过去了,我依然不断收到探长孩子在facebook上给我发来的“北京之旅”反馈:“中国人很好,很热情。不过中国的菜没有盐。(斯里兰卡的菜里放较多盐,以至于他认为中国的菜淡到没有放盐。我学会了很少的几个汉语词。”